【关键词】 诗词名句,写景抒情,自然,月亮,普照,大同,无私
【名句】 直到天头天尽处,不曾私照一人家。
【出处】 唐•曹松《中秋对月》 无云世界秋三五,共看蟾盘上海涯。 直到天头天尽处,不曾私照一人家。
【译注】 中秋节这天天空澄碧、万里无云,人们都在正看从海上冉冉升起的月亮。直照到天边外面再没有天的地方,月亮都不曾只为一家人放光明。 天头天尽:古人认为天圆地方,圆再大也有边缘,所以古人觉得天和地都是有尽头的。
【说明】 曹松,唐代晚期诗人。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,后依建州刺史李频。曹松不满现实但又热衷功名,多次参加科举应试,直到昭宗天复元年(901)才以71岁高龄中进士。因同榜中王希羽、刘象、柯崇、郑希颜等皆年逾古稀,故时称“五老榜”。曹松被授任校书郎,后任秘书省正字。终因风烛残年,不久谢世。
【赏析】 这首诗写作者中秋望月所感。前两句写赏月情景:这天,天空澄净,万里无云,人们都在观赏从海上缓缓升起的明月。“秋三五”点出中秋节;“蟾盘”点出月,两句写景,平铺直叙,平淡无奇。更多有关月亮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“习古堂国学网”(www.xigutang.com) “直到天头天尽处,不曾私照一人家”两句,笔锋一转,由景转情,写月光无私地照耀人间,而不是只照“一家人”。“天头天尽”,古人认为天圆地方,圆再大也有边缘,所以古人觉得天和地都是有尽头的;“一人家”,指的是帝王之家,是说月亮对世上“第一人家”的帝王家也毫不偏袒,它的光明对帝王家和普通人家都是一样的。这两句写月光之普照,由眼前自然之景生发出人世感慨,体现了诗人天下大同、万物平等的博爱思想。诗人曹松是唐朝末期文人。唐末曾历经甘露之变以及黄巢、王仙芝起义,社会十分动乱。在这个时期,曹松的《中秋对月》诗,写出了作者对光明普照和对大公无私的赞颂。
(责任编辑:夏素筝) |